岁末年初时我们便提出2023年亚洲引领全球增长的经济预期,当前这一趋势更为明显:欧美因高通胀和快加息而引发银行业震荡,难以避免信贷紧缩,经济承压。但中国通胀低、政策空间足、地产回暖,叠加决策层坚持务实作风取向,经济复苏有望持续。预计一季度中国经济恢复性增长3.9%,全年复苏至5.7%左右,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%。
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力度一直辩论不休。近期的欧美银行业震荡,和国内的通货紧缩势头,让投资者心头再添阴霾。我们的看法更趋乐观。从大环境来看,2023年,是中国经济、监管和防疫政策四年来首次形成有助于增长的合力。决策层的务实取向、亲商态度,将有助于私人部门休养生息、逐步提升信心。而中国极低的通胀压力,来自于劳动力的迅速恢复和产能的充裕,虽有挑战但更具优势——它给决策者当下提供了充足的政策空间,而无需担心通胀掣肘。因此,在一季度的恢复性增长之后,中国保持政策支持力度,让经济复苏延续,逐渐重回正轨。
(资料图)
首先,中国经济重启的第一步已悄然实现:年初至今生活秩序已完全复原。全国大城市地铁客运量一季度同比增长30%左右,较2022年四季度的-30%大幅反转。人口迁徙数据显示,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几乎尽数返回城市,重返岗位。反映线上商品消费的指标——快递量,同比增长了12%,显示商品需求也略有恢复。尽管汽车消费有所下滑,但综合多项服务业指标估算,一季度居民消费实际同比增长5%以上。
与此同时,即便市场依然有着是否陷入“流动性陷阱”的辩论,一季度的金融与货币条件却远胜预期,结构性、定向政策工具,叠加央行降准,支持了基建项目落地和住房需求企稳,信贷需求回升,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,尤其是居民房屋贷款触底复苏。我们预计一季度GDP恢复至同比3.9%,环比折年率高达10%,主要来自服务业消费恢复和公共投资坚挺,抵消了出口放缓。
从政策层面来看,虽然两会没有提出大规模刺激的取向,但休养生息、亲商务实的态度坚决。在经历过去两年的疫情冲击、房地产下行和监管风暴之后,休养生息是今年的关键词。其中关键,是重塑民营企业信心。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,亲商务实的政策信号清晰,首先,认定了过去两年针对部分行业的监管重置已取得成效,在“不能只设路障、更要设路标”的前提下,监管试图更趋制度化,大转向的出台趋于谨慎。其次,舆论上鼓励为民营企业家正名。最后,国际方面,政府高层反复强调不论地缘政治如何变迁,对外资开放不变,因为这有利于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。
当前的亲商务实举措,可能比去年更有效。首先,新班子传递的信号一致稳定,有助于打消市场对政策持续性的担忧。其次,随着经济重启,商务活动回归,外资和民企得以面对面交流。最后,最近关于AI的监管实例也表明了新班子新思路:通过前置监管“设路标”,避免企业家担心后续的监管大逆转而不敢创新。中国最近迅速推出了AI的监管规则“路标”,让企业放心去闯,有助于众多中国科技企业施展拳脚来跟进国际创新。换言之,当前亲商并非“空谈”,而是在逐渐实施落地。
在政策适度宽松、并聚焦于重振信心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后续复苏轨迹,不同于美国的慷慨刺激政策,后者推动了V型复苏和随之而来的后遗症高通胀。中国的复苏更依赖内生动力,就业市场、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将从低谷逐渐恢复正常。经济有望在年底回到疫情后的潜在增长水平。这种“内生性”复苏的特性决定了经济数据在初期依然冷热不均,譬如,反映民企投资意愿的企业活期存款放缓,诸多领域的通胀仍然低迷。但总体而言,开年以来的数据符合我们5.7%的全年增速预期。一季度环比增长高开之后,二至四季度经济可能维持6%左右的环比折年率,逐渐向潜在产出水平收敛。
全球的经济阴霾,不会逆转中国复苏态势:尽管当前全球银行业震荡或引发海外信贷紧缩,对中国出口带来下行压力。我们测算显示,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每放缓1个百分点,中国的GDP增速就会下降0.15个百分点到0.5个百分点(如果全球需求共振下行)。但总体而言本次震荡对中国的传导相当有限。首先,中国银行业的海外资产占比只有2%,中国的银行AT1的CoCo债主要在国内发行,海外资产以贷款为主。其次,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当可观,平均达到15%以上,高于10.5%的最低要求。再次,银行业短期融资成本上行压力比较可控。存款利率的监管比较严格,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相对宽松。中国疫情防控大幅优化调整之后,劳动力供给的恢复速度比较快,甚至高于需求恢复,所以不存在像美国、英国因劳动力供需不匹配而产生的巨大通胀压力。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空间比较充裕。这对今年整体中国经济的复苏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,甚至明显跑赢欧美经济,一定意义上2023-24年将呈现“西方不亮,东方亮”的经济格局。
中国应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,不断夯实今年经济恢复的势头,修复私人部门和外企信心,这将有助于打破过去3、4年全球对中国的增长信心有所下滑的局面。
(邢自强系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)
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